• 欢迎来到安徽自考网!为考生提供安徽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安徽教育考试院www.ahzsks.cn为准。

联系我们:19305518756

距上半年自考报名时间预计34

距上半年自考考试时间75

考生服务:

  • 报名报考|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安徽自考网 > 自考真题 > 山东省自学考试-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知识点每日一背12.7

    山东省自学考试-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知识点每日一背12.7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三、散文及散文创作

    1924年到1926年的散文集《野草》是最为别致、最为婉曲、最为深邃的一部作品集。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一体、空前绝后的一种‘独语体’散文,这部作品集的形式和感情表述的独特同鲁迅写作时的个人心情紧密相关,又同他的生命哲学紧密相关。这时候他的另一部小说集被他命名为《彷徨》,杂文集被命名为《华盖集》,都表明鲁迅进入了思想的苦闷抑郁期。

    《野草》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而深邃的。从内容的象征程度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意义指涉比较明朗的讽刺性、杂感型散文。另一种《野草》是象征意味极浓厚的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现实感触后的心灵滤化,是鲁迅当时心灵深处对社会、人生,乃至人类生存诸问题的最矛盾、最深刻的思索,是鲁迅所有苦闷的象征。《过客》是一篇戏剧形式的散文,既是鲁迅对内心希望/绝望的矛盾中挣扎的自喻,也是一篇艺术化了的生命哲学宣言和告白。写一个“状态困顿倔强”的中年人的“走”“对过往一无所惜,对目的一无所求,不顾疲劳、伤痛和鲜血,不接受任何劝促、关心和帮助,只是独自一人凭着前面的”我的声音奋然前进不敢止息。

    《野草》的象征主义艺术技巧是高超的、繁富的。达到“无词的言语”的境地。在语言运用上,鲁迅吸收了中国文学的炼字传统和许多西方句法和语法。虽婉曲深邃但没有流于随意生造而导致晦涩难懂。他又创新地铸造新词如“无地”,“无物之阵”甚至用佛家语“三界”等。这种古语奇句的运用创造了一种复杂的文学效果。在意象营造上,鲁迅除用联想、变形、想像等常用手法外,还充分调动了神话、神秘、不稳定的内容,因而营造出一种场景奇幻、色彩冷艳、意象奇崛怪异的艺术氛围,有力地映衬了思想的深奥和复杂。在散文形式上,《野草》被称为“散文诗”,因而它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铿锵有力的格言警句,是朗朗上口、具有内存韵律的严整灿烂的诗行。

    《野草》之外,鲁迅一些篇幅稍长基调也较舒缓明丽的散文,大多收在《朝花夕拾》里。其中有10篇散文确实源于回忆的力量,实际上是鲁迅追述的自己由故乡绍兴的童年和少年到青年时代在南京后来赴日本以及回国初期直至走进北京知识界的心路历程,写成的一份注重生活经历的文学传记。《朝花夕拾》是一种故事娓娓道来,情绪舒缓明丽的“闲话风”散文。


    四、杂文创作

    鲁迅的杂文集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个活的两代中国人的“人史”,整体地成为现代中国的国情史。

    鲁迅的杂文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时期《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鲁迅早期思想时的这些文章,都收到了鲁迅第一本杂文集《坟》中。作为一种自由形式的“无体之文”,鲁迅的杂文开始于1918年-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录”专栏中的杂感与杂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A、1918-1925年的尝试阶段,主要包括《坟》、《热风》表述与新文化运动中其他作者相同的“五四”立场即反传统,破坏偶像,抨击迷信和国粹,鼓吹科学、进化、民主与个性解放。B、1925-1928年主要包括《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在北京。C、1929-1934年主要包括《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加剧,国民党文化围剿,鲁迅在上海的生活颇为艰难。D、1934-1936年,杂文创作“后期《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一时期死亡、疾病威胁着鲁迅,鲁迅杂文创作却已入了更扩大、深化乃至文化历史的底层,关注重心重回到他最熟悉的文学、艺术、历史研究和国民心理的艺术分析上来,开展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注入平淡的思考与深化的情感。

    鲁迅杂文涉及问题极广,几乎涵盖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首先,鲁迅杂文内容的核心是揭露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觉醒、自主与解放。从“文化-精神”改造观念出发,宏观把握中国思想史,中国国民心理、民族性格及其出路,一直是鲁迅杂文的基调。其次,从杂文经常谈论的对象上看,他的杂文一是针对农民、妇女、儿童和小市民,一是针对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特质:

    (一)强烈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的杂文集是一个不停息的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鲁迅形成自己的“争存于天下”、“首在立人”,首先要寻到人的权利的思想,将锋芒对准了形形色色的奴役压迫,这就是他批判社会,否定攻击旧文化和旧思想的根由。

    (二)反常规的杂文思维和犀利的杂文笔调

    鲁迅的批判最为关注并全力揭示的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他还提出了“推背式”的思维方式,即“正面文章反面看”,真正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鲁迅杂文的犀利、尖刻的笔调往往在于他的违反“常规”的联想力与想象力,他能够把外观形式上差异很大,没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呈现本质上的相通。一极是“高贵”“庄严”“神圣”另一极则是“低俗”“虚伪”,使他的笔调犀利尖刻。

    (三)“社会相”与形象化

    他的思路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而又将个别人、事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看到这一具体人、事所代表、暗示的一种普遍性特征。杂文在人事描写上具有了“文学性”“形象性”特征。

    (四)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一方面,他自由驱使中国汉语的多种句式:或口语与古文言句式相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另一方面,他故意违反规范用语,打破语法规则,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取得了荒诞奇崛的美学效果。

    安徽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